
2008年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执行期的最后一年。由气科院张小曳副院长和周凌?研究员牵头的“特殊环境、特殊功能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下设的第2子项目“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由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等4个国家级野外站参加。
为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确保项目任务顺利完成,保障平台共享服务的持续稳定开展,科技部于2008年4月组织专家集中对2005-2008年期间执行的39个平台项目开展了全面检查。
对照项目任务书的考核指标和具体要求,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启动以来在执行进展、实施效果、2008年及后续工作计划等方面的汇报。之后,还对特殊环境综合中心的定位、参与建设野外台站发展现状、资源共享情况等进行了质询,参会的项目组主要成员都给予了详细解答。专家组还对总项目规范编制、规章制度建设、项目参与台站年报、论文和科技成果等进行了现场查阅。
中国气象局一贯高度重视平台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工作实施情况,并针对此次会议进行了认真的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工作部署。科技部“国家生态与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成员之一、负责指导大气成分本底工作的气科院名誉院长周秀骥院士多次详细审阅“大气成分本底”子项目的部分成果材料。在中国气象局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国家大气成分本底综合中心和4个国家级野外站为依托,圆满完成了前2年工作任务及考核指标,为国家环境外交政策制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区域大气成分特征和空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服务和科技支撑。通过第3年的继续建设,将在2008年初步建成1个国家级综合中心和4个国家级野外站组成的骨干站网,修订完善网络化观测的部分规程、规范和标准系列,基本建成门户网站和共享平台,积累大气成分及相关要素的长期、系统观测数据。(文/照片/大气成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