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科技部批准的课题验收方案,课题验收工作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小曳研究员主持,验收专家有许小峰研究员、张小曳研究员、李慧副司长、周秀骥院士、吴国雄院士、丑纪范院士、黄荣辉院士、李泽椿院士、秦大河院士、陈运泰院士、陈联寿院士、吕达仁院士、罗哲贤教授、王明星研究员、甘子钧研究员、杨志峰教授、陈家宽教授、胡志晋研究员18位科研和管理专家。
应邀请出席会议的还有科技部基础司项目处傅小峰处长、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张峰处长,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项目处张跃堂处长。
七个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出席了验收会议。各课题负责人对5年来课题开展的各项工作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演示。验收专家组围绕各课题研究计划完成情况、实施效果、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创新性、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优秀人才培养情况、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了评议。七个课题中六个课题获得了“优秀”、一个课题获得“良好”。
验收专家组评议认为,课题围绕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通过在我国多个关键区域开展连续、大量的气溶胶理化、光学特性的观测、加强的实验研究、以及沙尘与其它类型气溶胶的混合与相互作用的专项研究,紧密结合气溶胶排放源、气溶胶化学数值模式系统、以及气溶胶化学-辐射-气候模式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对中国大气气溶胶理化、光学特性分布和变化的比较准确与系统的认识,认识了高气溶胶浓度和复杂类型情况下区域性霾的形成机制,提出了概念模型,还定量区分出排放源和气象因素对气溶胶形成的贡献。通过发展的一个实时遮光订正方法,以及太阳短波总辐射与直射辐射的直接标定方法,开展了利用宽带辐射资料定量化反演气溶胶AOD与SSA等关键参数的研究,使这些气溶胶关键光学特性的数据延长到过去几十年。
自主建立了具有开放接口的统一的包含大气中所有的气溶胶组分(黑碳、有机碳、沙尘、海盐、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的分档气溶胶化学数值模拟系统CUACE/Aero。实现了CUACE/Aero与自主开发的排放源清单以及排放源数值处理系统CUACE/Emis、气态化学CUACE/Gas和热力学平衡模式ISORROPIA完全在线耦合。并建立了霾数值预报系统和霾天气数值同化系统,参加了中国气象局国家级团队08奥运、09国庆60周年等预报服务,提供了定量描述(灰)霾现象的关键参数能见度和PM10的预报,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
实现了气溶胶化学数值模拟系统CUACE/Aero和辐射模式与中国气象局气候系统模式BCC_AGCM
通过观测与数值模拟紧密结合的研究,还取得了系列支持国家气候变化外交的成果。通过对当今中国区域性霾污染形成和变化的机制的揭示,提出的中国区域性污染控制的着力点和思路,也为中国大气污染的宏观控制对策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撑。
七个课题正式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其中SCI(E)论文170余篇,并向国家报送10余份决策服务报告,其中两份获得李克强和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项目还形成了两个数据库: 中国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数据库,中国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及产品生成数据库;两个数值模式: 气溶胶化学数值模式,全球气候-气溶胶-辐射数值模式;两个系统: 中国区域性霾数值预报系统,霾天气数值同化系统。
五年来,在yd12300云顶线路的牵头组织下,得到十多家兄弟单位的通力协作,在70多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大气溶胶团队的科研人员在国家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前沿,勇挑重担,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充分凝聚国内外优秀气象科技人才和气象科研骨干团队,勤于耕耘,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上做出中国科学家应有的贡献。
(院科技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