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yd12300云顶线路官方网站 English
  • 时间 2024-11-28
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首页新闻区 > 云顶国际登录官网手机版
首页新闻区
>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评估

近日,接国家科技部通知,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
    2010
4月受科技部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数理领域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地学领域3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这是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05年科技部批准建设以来的首次参加评估。
    2010
410日至11日,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罗哲贤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成员听取了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及五项代表性成果学术报告、参观了实验室外场观测设备和实验室四维显示系统、审核了实验室评估相关佐证材料、并与实验室人员进行了个别访谈。
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抓住灾害天气监测与预测科学的前沿问题,开展灾害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灾害天气监测、预测新理论与新技术的研究,并致力于研究成果的业务应用,研究方向和科学目标定位明确。在本评估期内,在灾害天气中尺度结构与机理研究,灾害天气遥感监测新理论与新技术研究,灾害天气预测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灾害天气科学、气象部门业务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从以下五方面对实验室评估期内在灾害天气探测、灾害天气机理和理论研究等领域取得的代表性成果给予了高度的、客观的评价。
    1.
在国内率先合作研发了毫米波雷达、相控阵天气雷达等一批先进的探测系统并实际应用。初步形成了雷达数据质量控制、云和降水微物理和动力结构反演方法,为探测灾害天气的中尺度结构提供了新手段。这些新技术在2008 年奥运会气象保障和重大气象工程建设项目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并已作为上海世博会气象保障的主要技术支持系统。
    2.
组织了涵盖我国暴雨频发地区和台风等高影响区域的外场试验。该试验使用最先进的飞机和多种气象探测雷达,获取了大量有关暴雨中尺度结构的观测资料,为揭示暴雨中尺度结构、研究中尺度暴雨系统机理、推动我国暴雨监测遥感新技术和灾害天气学科的发展,并为业务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使用野外试验资料开展的中尺度分析以及预报方法研究,提高了对暴雨的监测与预测能力。
    3.
构建和发展了高原灾害天气上游早期预警综合监测工程系统与多源监测信息应用技术平台。揭示了低纬海洋高原及东缘长江流域洪涝过程关键水汽输送通道、水汽收支与水汽源汇遥相关结构,指出了高原小尺度山谷群地形效应及其对中国东部暴雨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中国东部天气气候灾害的上游高原及东缘预警关键区及其影响效应,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4.
建立了精细化有限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GRAPES 资料变分同化系统、GRAPES 雷电数值预报系统,形成了我国完整的暴雨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和灾害天气短时临近数值预报系统,实现了主要成果的业务应用,并在北京奥运、60 周年国庆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确立了实验室数值模式研发在国家气象业务中的技术支撑地位。
    5.
应用中尺度观测和外场试验的资料,采用资料融合同化技术和风场反演技术,得到了我国梅雨锋暴雨、华南前汛期暴雨与台风暴雨等南方几类中尺度暴雨系统的三维结构特征,发现了中低层β中尺度辐合线对于水汽输送以及强暴雨的形成、触发、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提出了登陆台风长期维持的机理。揭示了2008 年初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异常持续性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指出此次大范围冰冻灾害天气是由于冻结、凝华和冰雾粒子的附着增长等物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评估专家组分别对实验室主任所具有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较强实力的研究团队、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在实验室建设给予的大力支持等进行了充分肯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评估专家组也指出了实验室在培养和引进优秀中青年人才、灾害天气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实验室定位、研究成果等方面提出实验室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以此次评估为契机,更好地组织科研人员从事灾害天气探测与研究各项工作,为气象业务预报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