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2-13日,大气科学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出席,副局长宇如聪在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yd12300云顶线路院长张人禾主持会议开幕式,并回顾了周秀骥院士对我国气象科学事业发展的贡献。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回顾了周秀骥院士60年的奋斗历程,以及为我国大气科学和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贡献,并指出周秀骥院士重视并积极推动国际气象科技合作交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号召气象工作者在此“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气象局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周秀骥院士等老一辈大气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深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会议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在开幕式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周秀骥院士60年来辛勤耕耘在大气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称赞周秀骥院士以及同时代的老一代大气科学家,以他们的执著追求,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后辈树立了楷模,并希望中国大气科学领域继续涌现富有实力与敬业精神的优秀后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在开幕式上致辞,重点回顾了周秀骥院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工作期间的贡献,他谈到,周秀骥院士在领导组织制定地球科学发展战略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组织领导了地球科学部“十五”“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强有力地指导了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完善了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管理,引导建立了新的评审文化和评审风气;鼓励学科交叉,强调创新,大力倡导严谨学风和科学诚信建设,为我国自然科学基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秀骥院士在致辞中讲到,感谢各位同事同仁的到来和对会议的支持,指出,正是经过各位大气科学界同仁几十年的奋斗努力,中国的大气科学事业才获得了非常全面完整的发展,并以臭氧研究为例,阐述了对大气科学前沿科学问题的敏感性把握和深入探究,对于今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此外,还强调了国际科技合作对科学研究所起的重要作用。

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吴国雄,美国工程院院士廖国男和中国气象局王守荣研究员等做重要科学报告。
时值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现代大气物理学创建人之一周秀骥八十华诞和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六十周年,会议还回顾了他的主要学术成就。60年来,周秀骥院士始终站在国际大气科学研究前沿,坚持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出发,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倡导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与大气科学的结合,倡导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把握大气科学的发展方向,开拓大气科学的新领域。他先后创建和发展了我国云雾物理、大气电学、大气遥感、中尺度大气物理、中层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等分支学科,为我国大气科学和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气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为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业务服务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21世纪大气科学正朝向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以及相关学科领域交叉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当前,为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迫切需要针对大气科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讨,也需要不断深化大气科学国际多边合作交流研究。yd12300云顶线路作为中国气象系统的最高科研机构,作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国内、国际均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培养出了大气科学领域大批学术骨干和优秀创新团队,产出大量高水平科研成果。此次会议的召开,将为大气科学前沿科学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为期一天半的会程中,共安排了来自国内外专家的34个高水平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大气科学发展战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闪电放电过程、城市环境气象等大气科学研究进展及主要科学问题,以及周秀骥院士的主要学术成就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