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暨行业专项重大项目“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边界层与对流层观测”201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于12月4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吴国雄院士、徐祥德院士,专家指导组成员黄荣辉院士、丑纪范院士、许健民院士和吕达仁院士,中国气象局观测司、科技司和基金委地学部、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相关领导,以及项目组成员。会议由项目首席专家赵平研究员主持。
会上,该项目的5个课题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课题最新进展。2015年项目继续开展青藏高原陆面-边界层特征观测、云降水特征观测、探空加密观测和西南涡试验,并汇总整理了包括青藏高原边界层观测、高空探测、雷达探测、飞机探测、卫星产品校验观测、东亚区域土壤湿度等六大类数据,可供科研人员共享。边界层梯度和通量多点组网同步观测已持续开展一年;新建林周大气边界层观测铁塔、46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和高原东南缘云南腾冲湿地通量观测站,并开展观测;卫星产品校验观测站网布设完成,“高寒冻土环境数据采集无线传输系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获得那曲和林芝两地区较为完整的云降水观测数据;狮泉河、改则、申扎自动探空系统进入正式运行状态,经评估发现,同化三个自动探空系统观测资料后对模式中高原主体、高原东部及周边区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数值模拟结果为正效果;在局观测司支持下,夏季高原及下游地区37个探空站开展了加密观测。
项目利用青藏高原地区的陆面再分析产品对业务系统和试验观测得到的土壤温度和湿度、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数据进行了评估;研究获得了青藏高原地区地气交换过程的关键物理参数和物理通量的分布特征;利用飞机、雷达及地面的综合观测资料,发现高原地区云滴浓度、云块的平均浓度与平原和海洋上的观测结果相比较低,云滴尺度较大,飞机观测到的大云滴浓度明显比WRF大涡模拟结果高;建立了高原天气系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天气的影响模型、高原东侧灾害天气预报中尺度概念模型和灾害天气上游多源信息再分析与模式同化应用系统;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业务平台进行了高原大气热源监测业务系统的建设;发展了适用于青藏高原研究的中科院大气所FAMIL高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同时,西南涡观测试验数据应用在西南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四川省气象台天气预报业务中;研究发现了高原区域暴雨过程环流系统及其水汽输送流型、湿度场综合配置等暴雨预报指标,为中国东部暴雨极端事件预报预估提供了分析依据;国家气象中心利用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获取的非常规观测资料,对EC和T639业务模式预报场进行了检验分析;多源信息再分析与模式同化应用系统、灾害天气预报中尺度概念模型等将在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等业务单位转化应用。
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对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独特的影响,行业专项重大项目“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边界层与对流层观测”的实施,将逐步实现青藏高原陆面、边界层、对流层的天基、空基和地基一体化观测,促进高原气象学发展,为解决我国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测理论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中短期天气预报与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提高国家防灾减灾能力以及阐明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异的影响做出贡献。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项目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