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8日上午,宇如聪副局长一行深入气科院对重点工作进行调研。局观测司王劲松司长、科技司于玉斌副司长和张跃堂助巡及院所处、人事司李丽军副司长、计财司曹卫平副司长出席。端义宏院长主持。
宇如聪一行听取了气科院改革、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等进展汇报后,与相关负责人、院相关管理部门和研究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交流。
在座谈会上,各职能司的领导结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落实,对气科院改革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和政策性的指导,尤其对气科院如何借助创新大会的春风,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讲话精神,如何运用气科院法人自主权创新人事财务制度,如何去行政化破除体制机制蔽障,如何为科技人员松绑,营造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激励创新的气象科研文化氛围发表了指导建议。
宇如聪副局长总结讲到,长期以来,局党组高度重视气科院的改革发展,尤其近一年多来更关心气科院在推进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三大核心攻关任务方面的进展。我感觉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发展态势是好的,但挑战和压力依然很大。宇如聪对气科院近期工作提出四点具体要求:
一是要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深化气科院改革。要把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结合起来。气科院落实大会精神,班子要敢于担当,全面真实的反映问题,深入发表意见,广泛征求科技人员的意见,把学习大会精神的详细过程、如何落实推动气科院改革的举措、提出真实的想法和意见上报中国气象局,便于党组了解真实情况。气科院深化改革的根本问题是解决人的问题。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是一方面,工作环境是否温暖,科研人员是否感到能有所作为?特别是对中年科学家,在生活基本保障的基础上,他们是要做事情的。科学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管理部门要让科研人员感觉到温暖和信任。这样才真正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到实处。
二是要以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为突破口,破解科技创新和体制管理中协调运转的障碍,营造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实验室的整改,集中反映的是人和管理的问题。从目前的待遇来看,引进人才有难度,但是我们要有创新的思想,气科院属于二类事业单位,怎么样能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和各种途径?关键还是要培养好自己的人,靠自己的人做事情。一是要让科研人员有事可做,二是要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文化,这些都需要院领导班子的引导。一个单位的科技层次关键要看有多少人在国家层面数得上,有多少人在国际层面数得上。
三是要以高原试验为突破口,实现从观测到分析到科学发现到创新能力提高的发展过程,打破中国大气科学界的魔咒。我们做了很多观测试验,之后文章都让国外的人写了,成果都让别人拿去了。很多观测资料和数据放着,很多人都在抱怨不能用。高原试验是气科院的事情,国光局长也一直关心试验的进展,开展高原试验是要提高对大气科学的认识水平和业务的能力。气科院要把高原试验纳入院整体发展的一盘棋里考虑。目前关于高原试验的设计、资料的整理、共享和应用都要多做考虑。
四是要以一体化模式发展为载体,面向气象科技前沿和精细化无缝隙的预报服务需求,统筹布局规划气科院的整体科研工作。目前进展明显,大的思路基本形成,架构基本搭建。一体化模式研究是气科院赖以生存的工作基础。一体化模式发展,是针对目前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发展的精细化无缝隙预报发展体系这个大方向来进行的,具有前瞻性,也具有紧迫的业务需求。要举全院的力量,甚至部门内外、国内外的力量,形成合力开展研究。希望气科院一体化模式发展能尽快确定工作框架和计划,吸取之前模式发展的经验教训。第一步是引进,然后要消化、吸收,最后创新,尽快能出成果。
宇如聪强调,气象事业是科技型事业,各职能司要充分认识到气科院发展在全局发展的特殊地位,结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落实,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理讲创新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在气象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讲,气科院的发展也决定着气象局发展的深度,甚至前途命运。各职能司要结合大会精神的学习成果,结合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引领发展的的战略思路,与世俱进、顺势而进,创新管理思路,加大对气科院政策支持,为气科院松绑,推动气科院在气象部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端义宏感谢宇如聪副局长对气科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感谢职能司领导的建议和支持。气科院将借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春风,在中国气象局和各职能司的支持下,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困境,再用3-5年时间把气科院恢复到应有的地位。
(院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