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8月19日,yd12300云顶线路接受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委托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的现场评估。现场评估由报告会、考察仪器设备和成果展示、进行人员访谈、查证各项材料、进行专家组评议等环节组成。评估组组长为巢纪平院士,专家包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共9个单位的9位专家组成。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于玉斌副司长、何勇处长、中国气象学会刘文泉处长等参加评估工作。
于玉斌副司长介绍了本次评估的目的和要求。强调,“一院八所”是国家级气象科研机构,是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主力军,中国气象局组织对“一院八所”定期评估是科研机构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次评估,重点要改进对“一院八所”评估的标准和程序,更好地发挥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他希望评估专家组客观公正,从严要求,全面了解气科院2012年以来改革的成效,发展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气科院科技创新能力、气象业务发展的贡献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出客观综合的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19日上午,评估专家组听取了气科院工作报告和代表性成果报告,考察了仪器设备状况和成果展示。院长端义宏研究员在50分钟的工作报告中,围绕“yd12300云顶线路的概况与总体定位”、“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对业务的支撑能力”“人才伍建设与团队建设”、“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和"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对2012-2015年度院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汇报。院代表性成果介绍由四个报告组成:1、"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赵平研究员报告);2、"暴雨研究进展"(罗亚丽研究员报告);3、"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的业务贡献"(龚山陵教授报告);4、"陡峭地形区降水的模拟改进"(李建研究员报告)。报告会议后,端义宏院长陪同专家组考察了仪器设备状况及成果展示。
19日下午,评估专家组分四个组,进行个别访谈,听取了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对院四年工作的总体评价和建议。
经过评估,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气科院4年来的工作成绩:
一是坚持了正确的发展定位,凝练了科技目标。气科院作为依托于业务部门的国家级公益性研究机构,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兼顾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既面向世界大气科学前沿,不断提升我国气象科技创新水平和影响力,同时也面向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重大核心科学和技术问题,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需求,聚焦中国气象局核心攻关任务,凝练了科技目标,开展综合性和前瞻性研究,发展定位准确。
二是气科院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牵头组织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南海季风强降水等野外科学试验,组织开展了基金委青藏高原重大专项工作。在东亚副热带季风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机理,我国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天气气候效应,青藏高原边界层、云微物理特征及热力效应,我国东部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相互作用机理及预测方法,农业生态系统对多气候因子多尺度适应机制与脆弱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深化了对天气气候演变规律和致灾机理等相关研究的科学认知。评估期内,新增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重大项目课题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项,创新群体项目1项,行业专项项目13项,其它基金项目103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282篇,其中SCI/SCIE(EI)611篇,核心期刊论文671篇,高水平研究论文明显增加。4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29项。
三是气科院科技支撑业务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需求,开发完成了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CUACE/Haze-Fog)和人工影响天气云降水特征分析系统(CPAS-WMC),并实现业务化运行。“基于3DVar的区域雷达组网风场反演技术”和雷电临近预警系统CAMS_LNWS集成到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SWAN)”中。农业气象灾害业务系统、中国汛期降水动力诊断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实时采集系统等成果在国家级及多个省市业务单位和其他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为气象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提升了气象部门的服务能力,在APEC会议期间环境气象保障、“9.3阅兵”气象保障、为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提供“东方之星”沉船专题气象分析报告,在南京青奥会、申办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制订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1项。
四是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围绕核心攻关任务和优势领域发展,重点强化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外场观测能力建设,确保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和WWRP RDP项目“华南季风强降水试验”(SCMREX)的实施,形成了针对云和降水系统的连续、高分辨率观测能力,为灾害天气机理和预报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观测资料。加强了广东从化雷电野外试验基地建设。大气化学重点实验室和云雾物理重点实验室的基础条件建设、固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庐山云雾物理试验站、极地观测基地等野外观测基地的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建立了以高时空分辨的外场试验观测资料、长序列气象科考资料、灾害性天气过程个例资料为特点的科研数据共享与支撑平台,实现了科研数据的统一管理、快速获取和充分共享。建立完善了科研仪器设备管理机制,形成了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能力。
五是持续推进开放合作取得实效。牵头组织和参加国际、区域性大型科学试验计划,发起并承担了两项WMO先导性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及示范效果;成功申请成为北极大学成员单位,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开展了双边合作,成功组织了国际学术交流会议9次,有效地提升了国际影响力。2015年在参评和检查的393家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和示范基地中,“气象科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前20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优秀”。与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等国家级业务单位在灾害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环境气象等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建立了5个联合研究团队,共同承担国家科技项目40余项。与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联合建立了雷达开放实验室、资料同化和次季节-季节预测研究中心,与民航气象中心联合建立了航空气象实验室。
六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2012年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5年被科技部评为“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高层次人才方面: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3人,中国气象局科技领军人才11人,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1人。在青年骨干人才方面: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 6人入选气象部门青年英才计划,2人获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2人获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在团队建设方面: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得到延续支持,新增中国气象局创新团队5个,为国家级业务单位输送科技骨干7人。21位科学家在WMO及IPCC等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1人入选IPCC AR6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七是运行管理机制更加有效。发挥岗位管理的导向作用,建立了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动态管理的模式,引导研究力量聚焦到气象业务现代化的核心攻关任务上。完善了考评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采取分级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考核方式,强化对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建立了以绩效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加大了浮动绩效在个人收入中的比例,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完成了立项制度的改革,强化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研项目的监督管理。重新组建了新一届院学术委员会,各研究单位组建分委员会,强化学术委员会专家的决策指导和咨询作用。
专家组也对如何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按照公益类研究院所的定位,发挥行业研究院的特点,不断促进气科院的科技创新、气象业务支撑和人才强院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并就意见与院领导班子进行了交流反馈。
气科院领导、相关管理部门、研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会了评估会议。
(气科院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