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2月28日,气科院召开2015年度院领导班子述职述廉述学报告会。会议由端义宏院长主持。
端义宏院长在报告中全面总结了2015年气科院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系列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和全面深入推进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可喜进展:
一是全面推进、切实落实院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成立了以单位主要领导人为组长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详实的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在学科优化、机构调整、用人机制、考评制度、分配制度、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项目监督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系列配套政策,快速推动了《yd12300云顶线路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实施。一是围绕气象现代化关键科技需求和核心攻关任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了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将原有6个研究领域、21个重点研究方向,凝练成3个重点和8个优势研究方向;组建了3个创新团队,并给予团队每年90-100万元的稳定支持;整合了研究机构,选配了年轻的领导班子。二是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建立完善了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用人制度,完成了研究岗位全员竞聘上岗,并确保岗位数向重点研究方向倾斜。破除了资历年龄优势,允许破格竞聘,3名40岁以下青年骨干被聘为3级岗,9名年轻骨干被破格聘为4级岗,5名研究员未聘上正研岗,2名副研由5级降为6级岗。三是深化考评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岗位职责、产出质量、业务服务贡献为重点的分级分类考评体系和以绩效激励为导向的分配制度。由原来的院直接考核个人转变为院考核单位、单位考核个人,对单位考核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采取先考核后绩效、增大绩效津贴,降低岗位津贴,岗位津贴和绩效津贴之比由1:0.18提升到1:1.3。四是强化资源优化配置和项目管理监督。改进科研组织方式,鼓励引导科研人员围绕重大核心攻关任务和优势研究领域申报国家项目;强化项目申请分级把关。打造集试验基地、模式研发和资料共享于一体的集约化科研平台;鼓励原始创新,对固城农气、广东雷电和极地观测三个野外试验基地给予每年50万元的稳定支持。
二是围绕重大核心任务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切实推进原始创新。改进了云微物理过程评估和云辐射参数化方案;搭建了基于WRF-ARW和GSI的东亚区域再分析试验系统;揭示了ENSO、IDO和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中国次季节至季节降水非对称的影响机理。优势学科取得创新成果。构建了2公里的区域台风同化预报研究平台;揭示了我国强降水过程对流演变精细化特征和可预报性;初步建立了多尺度暴雨诱发洪水预报系统;阐明了极地气候变化的新特征;发展了强对流精细化结构的相控阵雷达和总闪观测关键技术;率先阐明了我国雾霾形成、维持机制及其与气溶胶污染的联系;实现了CUACE/Chem模式中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的模拟。高原试验与华南季风试验取得新认识。提出了西藏强降水过程的预报概念模型和高原东侧暴雨灾害天气中尺度概念模型;深化了华南前汛期暴雨的多尺度作用机理的认识,尤其是对流过程和中尺度过程的认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评估,并已经开始整改,已经完成了实验室整改方案,启动了实验室主任的招聘工作;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三是优化人才队伍,创新驱动科技发展。提升中层执行力。优化处级领导班子结构,调整研究机构领导班子,增强中层班子活力。多形式有计划组织处级干部学习培训,提高中层干部为气科院发展出思想出点子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1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入选局领军人才;新增国家千人计划短期人才1名、局特聘专家1名;3人入选局青年英才。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受到通报表扬。强化领军人才引领作用。组织千人计划专家和优秀青年骨干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任务、重点基金项目,国家引进人才项目和局核心攻关任务;启动了院“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评选。
端义宏院长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气科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气科院全院职工要认真思考,深入谋划,围绕“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2020年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着力推动局党组战略决策的落实,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和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上台阶、上水平、取得实效。
气科院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