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5月6-7日,广东省多地出现强降雨,7日凌晨到中午,广州花都、增城、黄埔先后出现特大暴雨,最大累计雨量达到542.7毫米。为了分析区域模式对广州“5.7”特大暴雨过程的预报和模拟能力,加强针对灾害性天气如台风及强降水过程的模式预报能力的联合研究,推动区域数值模式关键技术的发展,6月25-26日,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在广东珠海组织召开了广州“5.7”特大暴雨过程区域模式模拟比较研讨会。会议由实验室联合主任王玉清教授主持,珠海市气象局李叶新局长出席了会议开幕式。
会议围绕广州“5.7”特大暴雨过程的特点、业务区域模式预报和区域模式模拟进行了研讨,来自yd12300云顶线路和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上海台风研究所、武汉暴雨研究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珠海市气象局等气象业务和专业科研所,以及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相关高校从事区域模式研究和业务预报的专家出席会议并做了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特征分析、中尺度集合预报背景场条件的影响分析、雷达四维变分分析和临近预报、可预报性及其数值试验,以及GRAPES 3km、GRAPES_RAFS、华中区域业务模式、华南区域业务模式、华东区域数值模式、西南区域数值模式和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时运行的T-RAPS系统等多个区域模式的数值模拟分析和比较。
经过会议报告和讨论,通过比较初步分析了各区域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探讨了区域模式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各单位专家在模式自主创新、研究力量联合、计算资源使用等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最后在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倡导下,达成了初步的区域模式联合研究的行动建议,气象部门各相关科研业务单位和模式研发相关高校专家们将合作开展区域模式比较计划,共同推进我国区域数值模式关键技术的研发。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