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9日,减灾司在北京组织召开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研讨,来自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北、重庆、陕西、青海等11省(区、市)气象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研讨,研讨由人影中心主任李集明主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并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201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明确要求发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人工影响天气已经从单一的防灾减灾向趋利避害、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转型拓展,成为国家重要生态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等生态治理和水源补给的重要举措。
会上,与会人员从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需求分析出发,结合各地生态区域规划,加强与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的开放合作,畅想各地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作。将选择重点生态保护区作为固定目标区,努力向定区域、定量、定时段人工增雨作业靠近,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从季节性、应急性、分隔化服务向常态化、集约化转变,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提高作业条件监测分析能力、效果和效益评估科技支撑能力,并探索多部门合作的机制体制。
减灾司郭虎副司长在总结中指出,要提高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关键技术的科学性、规范服务流程,加强效益和效果评价工作的科技能力建设,人影作业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