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刘显通博士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6年12月14日上午,来自广东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刘显通博士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做了关于SCMREX期间广东地区雨滴谱资料的分析和雷达偏振量反演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实验室罗亚丽研究员主持。 刘显通博士首先介绍了雨滴谱分布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指出雨滴谱分布的研究对理解降水的形成及其微物理结构、改进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的算法、提高数值模式中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表达均有重要意义;接着介 2016-12-27极地气象研究所完成南极冰盖LGB69低温自动气象站重建工作
为开展南极冰盖自动气象观测和研究,原气候所极地研究室(现极地所)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与2002年1月建设完成了LGB69低温自动气象站。该站距离南极中山站约192 km(70°50'07''S,77°04'29''E;1854 m a.s.l.),位于南极冰盖强降水和强下降风地区,每年降雪可达70 cm。在2007年该站被雪完全掩埋,澳大利亚南极局于2008年1月进行了重建,但受低温和强风的影响 2016-12-27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
2016年12月21日,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召开了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来自中科院大气所、中科院生态中心、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气科院等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及气科院科技处的有关领导和实验室领导班子成员列席了本次会议。实验室主任徐晓斌介绍了本年度中国气象局对部门重点实验室2012-2015年度工作评估的情况,简要回顾了这一评估周 2016-12-27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云宇星博士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6年12月20日上午,来自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的云宇星博士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做了题为“Scale-awareness of Zhang-McFarlane deep convection scheme”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实验室高文华副研究员主持。 云宇星博士介绍了WRF中的Zhang-McFarlane深对流云参 2016-12-27气候所召开“2016年度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理论和方法”研讨会
2016年12月20~21日,在yd12300云顶线路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支持下,气候系统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2016年度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理论和方法”研讨会。 会议围绕东亚季风区季节内振荡特征,持续性高温或严寒事件成因与机制,东亚冬、夏季风短期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探索,多尺度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的研发与性能评估等多个方面,对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理论和方法这一 2016-12-27全国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学术交流会在成都举行
2016年11月9-10日,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重大项目“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边界层与对流层观测”项目支持下,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全国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学术交流会”。 会议围绕青藏高原及周边资料融合技术分析、青藏高原陆面与边界层物理过程、青藏高原云降水物理过程及大气水循环、青藏高原影响及下游 2016-12-02英国气象局Kalli Furtado博士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6年11月9日上午,来自英国气象局的Kalli Furtado博士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做了题为“Using convective-scale simulations to improve microphysics parametrization in the Met Office Unified Model”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罗亚丽研究员主持。 &n 2016-12-02北京师范大学赵传峰教授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6年11月10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赵传峰教授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做了题为“云的遥感反演及其与气溶胶的相互作用”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罗亚丽研究员主持。 赵传峰教授介绍了云微观特征遥感反演的常用经验参数法和模式观测比对法,给出了基于红外高光谱和雷达反射率的北极阿拉斯加站点和青藏高原那曲站点的云微观特 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