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张人一教授访问大气成分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
2016年7月29日上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大气科学系和化学系张人一教授访问大气成分研究所,并做了题为“The Formation and Mechanism of Urban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rogress and Challenges”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孙俊英研究员主持,气科院大气成分所、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及北京气象局人影办等相关科研人 2016-08-02转载:学术研究 | 不再一闪而过――以每秒五万帧的速度“解剖”雷电
原创 2016-07-29 主要研究内容整理自《High Voltage》2016年1卷第1期,由吕伟涛,齐奇,马颖等撰写的《负极性地闪过程中先导的两种基本连接行为》及部分相关研究文章 说起雷电(又称闪电),除了耀眼的光亮,大家最常联想到的就是快吧。毕竟闪电穿过横亘天地之间那么长的距离,也不过一眨眼的事情,偏偏还来去匆匆,一闪就不见了。 刚刚过去的全国范围降雨中,大家没少看见闪电吧,它们可 2016-08-02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翁永辉博士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进行学术交流
2016年7月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翁永辉博士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了题为《应用集合资料同化提高热带气旋预报》的报告,报告会由徐晶副主任主持。 翁永辉博士介绍了他所在团队开发的WRF-ENKF资料同化技术和多种资料应用的最新进展。该系统目前已经在飓风季节实时运行,能够实现三维变分,四维变分,集合卡尔曼滤波以及混合同化,能够同化岸基雷达、美国p-3飞机机载雷达观测、卫 2016-07-18美国海洋大气总署环境卫星资讯局卫星应用研究中心邹成智博士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进行学术交流
2016年7月8日美国海洋大气总署环境卫星资讯局卫星应用研究中心的邹成智博士来实验室进行访问交流,并应邀做了题为“卫星观测检验人为全球变暖理论及其气候模式模拟”的学术报告,赵平副院长主持了报告会。 报告介绍了NOAA经过长达20年的努力,开发了一套源于卫星微波和红外观测,自1979年至今的全球大气温度气候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了从对流层底部到平流层顶部的大气温度,能够用于检测大气温 2016-07-18法国气象局研究中心主任Jean-Louis Roujean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刘术艳博士访问大气成分研究所
2016年7月13日上午,来自法国国家气象研究中心的Jean-Louis Roujean教授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刘术艳博士访问了yd12300云顶线路大气成分所,并应邀分别做了题为“极端天气事件中微波集成检索系统(MIRS)的应用”和“MSG气溶胶和太阳辐射卫星产品反演与验证”的学术报告,大气成分所郭建平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 Roujean教授在报告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针对欧洲卫星气象组织(EU 2016-07-18“东亚区域大气再分析”实施方案通过论证
2016年6月15日,yd12300云顶线路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攻关任务“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主攻方向“东亚区域大气再分析”实施方案论证会。会议由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第三方评估专家组专家章国材正研主持,专家组由第三方评估专家组周秀骥院士、倪允琪研究员,团队首席刘志权博士,以及来自中国气象局科技司、预报司和yd12300云顶线路、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数值预报中心、大气探测中 2016-07-06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机载云降水粒子谱仪与成像仪研制”通过初步验收
2016年6月24日,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机载云降水粒子谱仪与成像仪研制”项目初步验收会议。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在机载云降水粒子谱仪与成像仪国产化研制、测试及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研制工作突破了系统总体技术、光电结构设计、电子系统及模/数信号处理、系统软件开发等各项关键技术,进行了一系列仪器基础参数测试、系统优化、环 2016-07-06气候系统研究所积极参加全国盛夏气候预测会商并提供预测意见
受到2015/16年冬季厄尔尼诺事件和中高纬度环流的综合影响,2016年中国汛期降水表现出相对复杂的时空变化特征。例如,我国的华南春雨降水偏多,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华南前汛期开始的时间较常年(4月初)偏早了近半个月,南海夏季风和长江梅雨爆发偏晚,6月份之前的东亚夏季风主雨带一直维持在江南地区。冷空气活跃导致暴雨过程频繁,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南方多地区防汛形势严峻。针对盛夏中国降水和温度的异常变化趋势和 2016-07-06